专访冬奥开幕式《立春》表演者:海风中练习举杆 误差角度不超2度
Liu Huidan is a 15-year-old boy from Jinan currently studying at the Laizhou Chinese Martial Arts School. He participated in the dance performance entitled Li Chun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s after four months of rigorous training.
2月4日晚,冬奥会开幕式舞蹈表演《立春》惊艳全场,表演者都是来自山东莱州中华武校和宋江武校的学生们,15岁少年刘惠丹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莱州中华武校的一名散打专业学生,也是土生土长的济南章丘曹范人。13日,刘惠丹接受了新黄河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立春》表演背后的故事。
13日,刘惠丹展示开幕式证件。
迎着海风练习举杆误差角度不能超过2度
2021年9月,刘惠丹接到了学校发出的动员令,参加冬奥会开幕式舞蹈表演。“当时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能为国争光,感到很自豪。”他略带腼腆地说道,这也是他第一次站上国家级的大舞台,激动之余还有些紧张。10月1日,他与300余名同学开始了长达4个月的艰苦训练。
386号是刘惠丹在武校排练冬奥会的编号。
为了增强握杆时的稳定性,学生们就站在海边,迎着海风练习。“我们训练时用的杆子长9.5米,由纤维制成,重4斤左右。”刘惠丹告诉新黄河记者,当时的海风能把杆子吹弯,他们需要握住杆子,并举到与地面呈80度与45度的角度,坚持5分钟,让双手握杆时更加稳定,减少来回摇晃的幅度。当所有杆子在一个角度时,必须呈一条直线,误差保持在2度以内。
《立春》表演总共分为4个动作,分别是1、2、3、4号动作。在刘惠丹看来,4号动作是最难的。“这个动作简单地说就是转圈,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他一边说一边做着动作,表演的时候,需要身体分别旋转180度、90度、45度、260度、310度,旋转的速度必须一致。其实做这个动作有窍门,那就是找参照物,比如现场的摄影机、旗杆等。
经过每天10余个小时,2个月的训练后,刘惠丹已经能熟练掌握各个动作的要领,并配合节拍完成整套工作。
13日,刘惠丹与队友在冬奥会开幕式现场合影。
连续训练4个多月已产生肌肉记忆
2021年12月份,学生们离开莱州,进入开幕式现场练习。此时的学生们,遇到了一个新的考验,表演时的正式用杆和训练时的用杆不一样。“我们到北京后一周左右拿到了正式用杆,比我们训练时的杆子要重,有5斤,而且柔韧性更好,更加考验臂力。”他说道,杆子倾斜80度的时候举着最累,感觉承受的重量足足有10斤。
“完成好每个动作,主要是依靠腰部、腿部、小臂的力量。练了4个多月,手上都磨出了茧子。”刘惠丹笑着说,除了需要力量之外,还要控制杆子上的开关,来变换灯光颜色。开关一共有两个,一个总开关,另外一个控制灯光变化。整个表演过程需要按动2次开关,必须要做到分毫不差,更不能按错。
虽然已经熟练到可以凭借肌肉记忆完成每个动作,但临上场的时候,刘惠丹还是不免有些紧张。“我们站在鸟巢的外环通道内,每个人都戴着一个耳麦,导演组会提醒上场时间,但开始表演后,就完全依靠自己了。”他回忆起当时的一幕,不免还有些激动,整个表演时间3分钟,他们做到了“零失误”。当他们表演结束听到别人的肯定与称赞后,一种无比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活泼开朗上进心强四五岁帮着妈妈干家务
在得知儿子要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的表演后,刘惠丹的妈妈也是激动不已。“虽然开幕式的表演中看不清哪个是我们的孩子,但我们知道他就在这里面。”他的妈妈说道,那天整晚都没睡着觉,就是太兴奋,太激动了。
13日,刘惠丹母亲开心地穿上儿子的散打训练服。
在妈妈的眼中,刘惠丹是个活泼开朗、上进心强的孩子。“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着我刷碗、做家务,10多岁的时候就攒着压岁钱为爷爷奶奶买礼物,很孝顺。”说起儿子,他的妈妈充满了骄傲,孩子非常爱国。在冬奥会回来以后,孩子还对她说,“男子汉就要报效祖国!”
来源:新黄河
推 荐 阅 读
为美好,倒计时!济南版二十四节气来了!